藻斑病是茶树老叶病害之一。中国各茶区均有分布,为害茶、柑桔、油茶、山茶等30多种植物。
症状:老叶上初生黄褐色针头大的圆形小点,改日向四周放射状伸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,灰绿色至黄褐色,后期变暗褐色,边缘不整齐,表面具平滑、较隆起的毛毡状物。病斑直径5mm把握。
病原:几种绿藻学名为CephaleurosvirescensKunge。病部的毛毡状物即为营养体和滋生体,孢囊梗顶端膨大,近菜。长宽为14.5-20.3×16.0-23.5uM,游动孢子成熟遇水后解放出游动孢子。
侵染节律:以营养体在病叶上越冬。次年春季,在潮湿条件下,出生游动孢子,通过风雨宣传,侵占叶片,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蔓延。
小心开沟排水,剪除细弱枝,公道施肥。
茶枝癌病在中国四川、台湾、湖南等省茶区均有分布,为害茶、梨、苹果、柳等植物。
症状:茶树枝干受害后,韧皮部出现淡褐色下陷病斑,将来病斑逐渐扩展并包围整个枝干,皮部坏死呈黑褐色,病部周围组织不规则增生,构成肿瘤,树皮粗糙并开裂,病部以上的枝叶常枯死。大半枝条不抽顶芽或芽头瘦小。
病原:丛赤壳菌学名为Nectriasp.属座囊菌目座囊菌科丛赤壳属。病部的子实体为病原菌的子囊壳及子座。子囊壳球形或卵形,丛生,鲜红色,直径为100-150uM,长宽为72-92×8-10uM。
侵染节律:病原以菌丝体或子囊果在病组织中越冬,翌年春温、湿度恰当,孢子成熟,被风、雨宣传,在茶树分娩虚弱,杂草丛生,阴湿通风不良以及修剪不当的茶园内发病特别严重。
防治:对染上严重的茶丛应开展台刈,并将病枝烧毁。发病轻的茶树,则应准时修剪病枝,并喷酒0.5%波尔多液或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。